听新闻
放大镜
【江潮检苑】郝洪伟 好书分享——傅高义力作:《邓小平时代》
2020-04-20 09:21:00  来源:江都区人民检察院

  

  作者简介:郝洪伟,江都区检察院办公室副主任,曾获市院三等功、区级嘉奖、市院信息宣传先进个人等。

  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现,让世界看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典范,为14亿中国人上了一堂制度自信的公开课。

  要了解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制度形成的经过和优势,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历史,特别是1978年以来邓小平开始领导中国后造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史。

  

  傅高义先生2000年从哈佛大学退休后,集中精力撰写邓小平的历史,以期帮助外国人更好的了解中国,他遍访中国官员和党史专家,查询档案文献,采访与小平同志有过接触的政商人士,包括小平同志家人。写作过程摒除偏见,力图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对待邓小平的言行,但丝毫无法掩饰对邓小平的钦佩。

  

  为了感受小平同志经历过的环境,作者到小平同志一生经历的重要地点分别小住数日,包括四川广安县,山西太行山,江西瑞金和他担任西南局负责人时期的重庆和成都。作者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对世界的发展有过更大的影响。

  

  作者认为,在“文革”前的十多年里,没有谁比邓小平在建设和管理这个旧体制上承担过更多责任。1969年至1973年邓小平下放江西的三年半里,也没有哪个高官比他更深入地思考过中国的体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需要做些什么。1978年时,邓小平对如何做到国富民强并无清晰的蓝图,他承认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并且一再重复这句今天广为人知的话。

  

  作为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并不认为自己的任务是提出新思想,他认为自己的职责是掌控设计和落实新体制的颠覆性过程。他要做出正确判断,承担最后的责任,他精心挑选一个能与他共事的核心班子,和他一起有效开展工作。

  虽然他握有很大权力,但他知道必须敏于观察他的同事间的政治气氛,毕竟他要靠这些人去贯彻他的指示。即使制度发生着根本改变,他仍要在就业和日常生活方面维持一定程度的稳定。

  邓小平面对的是一项苛刻的、史无前例的任务;当时没有哪一个共产党国家成功完成了经济体制改革,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更不要说这个有着10亿人口、处于混乱状态的国家。

  

  吉米˙卡特总统评价邓小平说,他不纠缠于过去的错误或者谁要为其负责,他能够认识并接受权力现实,在可能的范围内做事。一旦没有毛泽东在背后盯着他,他对自己和自己的权威十分自信,在外界面前表现的轻松自如,坦率而机智,并且直言不讳。

  

  从23岁回到祖国在周恩来手下从事地下工作,到48岁与毛泽东近距离共事;从52岁进入政治局常委会,到74岁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邓小平在思考中国最高领导人领导国家的战略方面积累了50年的经验。

  毛泽东评价邓小平是“绵里藏针,外柔内刚。”但1978年后邓小平的同事很少感到有“绵”的存在,只要他断定符合党的利益,即使是忠于他和他事业的人,他也会将其革职。

  邓小平的同事知道,他认为统治中国是一件严肃的大事,虽然他可以很风趣,但他在与同事交往时总是一本正经。他对他们的个人生活不感兴趣,也不在乎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专注于提供大多数人认为中国需要的坚强领导,并使他们的共同事业有一种方向感。

  

  他头脑清醒,做事有条理,不会反复无常。他只抓大事,具体工作留给别人去做,他不是事必躬亲的人。

  邓小平坚定为党和国家谋利益,不为自己的朋友捞好处。自16岁离家之后,他再没有回去看望过父母或者回乡探亲。他明确表示自己不代表某地、某派或某些朋友。

  1979年7月,在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批判“两个凡是”后,邓小平开始游览华北华中。 这次出游从登安徽的黄山开始。7月13日登山,两日后返回,对于任何一个75岁高龄的人来说,这种旅行都是令人惊叹之举。邓小平登山即将结束时歇脚的照片被广为传播,照片中的他卷着裤脚,拿着手杖,一副神采奕奕的样子。他对记者们说,“黄山这一课,证明我完全合格”。

  北京政治嗅觉灵敏的干部认为,邓小平登黄山,就像当年毛泽东著名的游长江一样,他要让人们看到健康的领导人,准备在政坛上大干一场。

  

  邓小平要干的新工作是什么呢? 相信傅高义的力作会给你一个跌宕澎湃的答案。

  

  编辑:陈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