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鹂
省人大代表,扬州市江都区环境卫生管理处城南环卫服务公司副经理兼陈鹂保洁组组长,全国劳动模范。
凌晨4点,扬州市江都区的寂静街道上,哗啦哗啦,扫帚声由远及近。一个戴眼镜的瘦削女子擦擦额头的汗珠,回望身后的洁净路面,脸上现出一丝笑容。
这是陈鹂的工作日常,一线环卫,她整整干了21个年头。
高中毕业生当了环卫工
1991年,高中毕业的陈鹂进入江都县住建局下属的灯具厂,成为一名装配工。不错的企业效益,不算繁重的工作任务,都让陈鹂觉得满意。她甚至想,在这家工厂度过一生,真是一种安稳的幸福。
然而,1999年,灯具厂倒闭了,27岁的陈鹂被分流安排到同属住建局的江都环境卫生管理处城南公司,岗位为一线环卫。性格朴实的她,二话没说就扛起扫帚上了马路,但一位路人诧异地扭头看她,并说:“这么文绉绉的大学生,咋来扫马路?!”
一丝难堪和落寞,霎时涌上心头。“难道我这辈子就要和灰尘和垃圾打交道吗?”下班回家的路上,陈鹂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但是,人生的道路常常容不得自己选择。“既然改变不了方向,就要在这条道上走远走好。”陈郦在心里对自己说。
第二天,她咬咬牙,又准时拿起扫帚,哗啦哗啦,走上了马路。
坚持+创新,让她脱颖而出 陈鹂认为,干好环卫工作没什么秘诀,就是要坚持,再坚持。1999年至2006年,陈鹂整整上了7年的夜班,每天凌晨1点到4点,她都用扫帚的沙沙声迎接黎明的到来。最难熬的还是冬天,刺骨的寒风刮得人生疼,但她咬咬牙,硬是坚持了下来。一年四季不管刮风下雨,第一个到岗的是她,最后一个离岗的还是她。
除了坚持,陈鹂还养成了“多走半步”的工作习惯。她在做好街道打扫的同时,还主动擦洗路边垃圾箱。起初,不少行人向她投来诧异的目光:“垃圾箱还擦这么干净,真是吃饱了撑的。”但陈鹂像是没听见似的,继续埋头仔细地擦洗。她的行动换来了人们的理解,越来越多的行人向她竖起了大拇指:“连垃圾箱都这么干净,真不简单!”
善于创新,是陈鹂的另一个工作靓色。她制作了“陈鹂保洁组便民服务卡”,散发给沿街店铺。当店铺遇到急需处理的垃圾以及路面污染的突发情况时,只要拨打联系电话,保洁人员就会迅速赶来清理。这一举措让店主们备受感动,不但主动做到垃圾入箱,还在保洁人员工作时递来了烧饼和饮用水。此外,因为多年来,垃圾箱、绿化带杂物清理和路面保洁分成三个工种,各人自扫门前雪。陈鹂和同事们发现后,总结出了一套“一体化作业法”。即:作业路段整体包干,把路段的垃圾箱保洁与道路保洁并到班组,该做法后来在城区全面推广。
坚持+创新,让陈鹂从一线环卫工中脱颖而出。2007年5月1日,陈鹂被任命为陈鹂保洁组组长,2011年被任命为扬州市江都区环境卫生管理处城环卫服务公司副经理兼陈鹂保洁组组长。2007年当选为江都市人大代表。2013年和2018年,连续当选为江苏省第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2015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印象最深的一份提案 头顶众多“光环”,陈鹂依然朴实而低调:“我是人大代表,但我也永远是环卫姐妹的一员,我的岗位永远在路上。”
清扫马路多年,陈鹂发现,每天凌晨街头路灯在3点40分左右就熄灭了,而在冬季,由于夜长昼短,灯灭时大街上还是一片漆黑,不仅影响清扫街道的视线,很多赶着凌晨上街的菜农、小贩,也觉得不方便和不安全。
因此在2007年,陈鹂首次当选江都市人大代表时,就提出了推迟路灯熄灭时间的提案。第二年,她又建议根据季节变化分时段确定路灯开闭时间。她的提案得到相关部门的采纳,凌晨依然亮着的路灯,为早行的人们带来了温暖。 当选人大代表后的陈鹂,和检察工作的接触不断增加,参加了江都区检察院举办的成立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生态保护联盟、 未检以及公益诉讼工作新闻发布会等多场活动。她对检察工作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检察工作对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作出了卓越贡献,在生态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贡献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对检察工作的未来,陈鹂希望,检察机关继续加大对于生态环境和未成年人保护的力度,强化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让城市的天更蓝,水更清,让下一代更加茁壮成长。同时她也表示,将尽自己最大努力,全力支持检察工作。